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六百五十章改桑回稻(三)

關燈
第六百五十章 改桑回稻(三)

同時,這些變賣田地的百姓南直隸朝廷並沒有虧待他們,而是給予了他們足夠的關照,一畝田地市價是三十兩銀子,當地富商往往以二十兩銀子左右的價錢向這些百姓購買,但同時補足了等價於十兩銀子的糧食給這些百姓,所以這些百姓賣田地的價錢並沒有被惡意壓低,相反的,這些百姓得到了等價於十兩銀子的糧食,這足以支撐他們度過一兩年的光景,讓他們能夠謀取新的生計。

南直隸布政使司向嘉靖皇帝呈報的這些“狀況”都是紮紮實實的實情,只是這些“呈報”都是人說出來的,說是“實情”,但仍有很大的彈性,比如說是二十兩銀子購買一畝田地,但有的是十五兩銀子,有的是十七八兩銀子,還有“等價於十兩銀子的糧食”,其實這些糧食有很多是陳糧舊糧,並不值十兩銀子。

總之,這般施行下來,盡管實情並不如南直隸布政使司的官員們陳述的那般理想,但他們仍是對嘉靖皇帝的“嚴令”有了交代,嘉靖皇帝從錦衣衛和東廠的爪牙處自是可以了解到江南的實情,但他面對這般上下同心共氣欺瞞和算計的狀況,他也只能妥協,畢竟他的面子沒有被折損,重要的是,通過這個“改桑回稻”的過程,南直隸布政使司收繳了一大筆的稅銀,這筆稅銀充入國庫,照例拿出了一部分充作嘉靖皇帝修宮殿和煉丹藥修仙的支出,這足夠讓嘉靖皇帝滿意。

最後,“改桑回稻”這件事情到和朝廷推行的大多數地方政令一樣,成為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權貴豪門們的一場游戲,這件事情中所有人都是歡愉的,只有一種人是被剝奪和受損失的,就是貧苦的、無法反抗的弱小百姓,他們的聲音沒有人能夠聽得見,也沒多少人會真正地在乎,他們的聲音被淹沒在浩瀚大明的千裏江山之中,日後也會被浩蕩流淌的青史河流所遺忘,只待某一日機緣巧合,這些弱小百姓發出了“黃巾起義”、“黃巢起義”那般憤怒的吶喊,他們的聲音才會被歷史所記住。

這些賣了田地的百姓絕大多數都會淪入悲慘的命運,在大明的天下,土地的重要性無論如何強調都不為過,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是支撐農民活下去的最後保障,丟了這個命根子的農民只能淪為豪門權貴家的佃農,他們將失去人身自由,在光景好的年月,他們依附著這些豪門大老爺,還能活成個人樣,待到光景不好的年月,他們自是第一批遭殃的人。

這些百姓賣田地獲得的銀錢幾年之內很快會花完,而“補貼”給他們的糧草也支撐個一年半載也吃完了,除了少數的人遇上好際遇能翻身之外,其他大多數人都只能為了求生存而掙紮,其中一些人不得不賣兒鬻女,落得個妻離子散的結局。

但是這些在“改桑回稻”之中淪落的平民百姓並非都會老實地接受這個結果,事實上在這個政策施行的過程中就有許多平民揭竿而起,和官府對抗,在江南釀成了好幾起血腥械鬥的慘禍,死了不少百姓和官吏,只是這些事情都被南直隸朝廷掩蓋。

這些反抗的力量被官府鎮壓之後,自然而然地走向眼下江南“觸手可及”的一條“逼上梁山”的道路,就是當倭寇,他們不甘心被壓迫,不甘心被權貴欺淩,於是他們成為倭寇,用武力爭取自己生存的權力和自由。

眼前這徐活佛手下的六十多名倭寇精銳,其中就有大約十多位是在五年前“改桑回稻”事件中被逼當上倭寇的,其他的倭寇大都也是因為種種不公的壓迫而走上這條亡命之路,他們都痛恨江南權貴豪門和各級官吏。

此時這些倭寇聽著徐活佛的話,自然是覺得這些話語說到了他們的心裏頭,這些豪門權貴和大官在壓迫他們的時候,怎麽沒有考慮他們能不能活下來?

劉賜在對江南將近二十天的巡視之中,他也大概了解江南貧富分化和階層壓迫的現狀,他看著這些倭寇眼中的怒火,他並不覺得意外,畢竟他自己也是個平民出身,他明白江南權貴對人民壓迫的厲害。

所以劉賜眼下是掂量得清楚狀況的,或者說他知道他們面臨的現實並不是“一夥海盜要搶奪他們的財物”那麽簡單,這個狀況在某些程度上還可以解讀成“憤怒的揭竿而起的平民百姓要搶回豪門和大官從他們身上奪走的東西”。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